教育部直属985、211重点高校,人才荟萃、名家云集

中国人民大学课程研修班

家庭冲突调解技术:人大心理学课程如何成为你的关系修复术?

答:

“社区调解室里,面对摔门而去的青春期少年和掩面哭泣的母亲,调解员攥着《民法典》却无从下手。”一位街道干部坦言:”我们熟知法律条文,却解不开亲子关系的死结。”这折射出基层工作者的普遍困境——当家庭冲突超越法律边界,什么才能触及情感核心的裂痕?

社会心理学早已揭示:家庭矛盾的本质是情感需求错位与沟通系统崩坏。但传统解决方案面临”碎片化心理学知识难应对代际冲突、婚姻危机等复合型问题;调解技术侧重事后干预,缺乏家庭系统预防机制;现有培训未衔接《”十四五”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》要求的”家庭关系调适服务”等问题。

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独特价值正在于此——用科学模块重建家庭关系修复能力

一、课程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调解工具?

1. 婚姻冲突解码:重构情感沟通系统

  • 技术拆解:《婚姻情感社会学》课程揭示亲密关系中的”需求-回应”错位机制。某妇联学员应用”情感账户”理论设计夫妻沟通工作坊,通过存款式互动练习,使参与夫妻冲突频率下降

  • 政策衔接:课程响应全国妇联《”十四五”时期妇联事业发展规划》中”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全覆盖”要求

2. 代际矛盾干预:打破沟通僵局

  • 方法论落地:《家庭教育社会学》解析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动因。社区工作者借鉴”家庭生命周期”理论,在调解中引导父母调整期待值,使某社区青少年离家出走事件下降

  • 技术支撑:《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》提供代际对话技术,《发展心理学》课程包含青春期心理发展图谱

3. 家庭系统加固:构建预防网络

  • 机制创新:《家、校、社协同育人机制》课程输出冲突预警模型。某街道办据此建立”家庭关系健康档案”,联合学校心理教师、社区律师组建支持小组,使危机家庭转化率提升

  • 政策红利:民政部要求2025年乡镇(街道)社会工作站全覆盖(民发〔2022〕23号),掌握家庭心理技术者将成基层骨干

二、在职学习如何突破能力转化瓶颈?

1. 技术模块化教学

  • 情景化训练:在《定性社会研究方法》课程中演练家庭访谈技术,通过《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》产出调解操作手册

  • 证书赋能:结业证书可作为社区工作者继续教育学时证明

2. 政策适配性设计

  • 基层晋升通道:民政部《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》明确”支持社区工作者提升专业能力”

  • 学位衔接:学士学位满三年者可申硕,获教育部认证硕士学位,符合司法系统调解员资质要求

3. 弹性培养机制

  • 周末集中授课(每月1-2次)适配基层轮班制

  • 双城教学点:深圳/上海校区覆盖长三角、大湾区学员

  • 线上案例库:突发调解任务时可申请直播回放补课

成为家庭关系的系统修复师

当婚姻登记处用《亲密关系维系技术》降低离婚登记量,当社区法庭借《家庭决策模型》提升调解成功率——这些实践印证着社会心理学正重塑基层治理的微观基础

2025级社会心理学方向补录最后5席
学习期限:1-1.5年(最快2026年衔接申硕)
关键窗口:9月30日前提交材料者优先保留申硕资格

立即行动,咨询在线老师获取补录通道,让专业知识成为万千家庭的稳定器!

  • 联系方式:010-59648234